微信
顶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山体要闻 > 正文

山体要闻

“青春之约大讲坛”邀请山东大学教授解读“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工作”

发布时间:2018-05-13 00:00      阅读次数:

【收藏】 【打印】 
    “融媒体不仅是各种媒体的集成和融合。实际上,它是人类交流与传播方式的革命与重建。它已不是传统媒体环境下媒体向用户的单向制作与传播,而是媒体与用户共同参与完成的。”

    5月10日下午,由校团委主办的“青春之约大讲坛”第48讲在办公楼六层会议室开讲。讲坛邀请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学科带头人唐锡光讲授《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工作》。学校党委副书记张云龙主持讲坛。

唐锡光教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什么是“融媒体”?唐锡光认为,“融媒体”即“媒体融合”,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有机融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但这不是简单的集成和融合,由于互联网和各用户端的加入,它引发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与重建,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一直居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受众和用户转而成为重要的新闻制造与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工作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革命性变革。第二,“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要求。唐锡光认为,既要遵循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重视新闻导向,又要特别重视受众需求,将工作驱动和舆情驱动作为写作起点,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生态。第三,构建“三微一端”传播矩阵。唐锡光用“精确化”“精准化”案例,讲述了“三微一端”传播矩阵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他强调,较之传统的新闻传播,新媒体更加重视读者体验,力求真实真诚,文风亲民,注重交流互动,平等对话。新闻工作者要定期分析研究舆情,形成传播预案,运用多媒体手段和互动,提升用户体验。

唐锡光将新闻传播理论与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相结合,提炼出“融媒体”写作的核心:即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完成内容生产,进行精准化投放和分发。

张云龙在总结中谈到,唐锡光教授的讲座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丰富,事例鲜活,新见迭出。“融媒体”不仅是新闻宣传方式的变化,更是互联网时代思维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他鼓励师生提高融媒体意识,创新思维方式,提高运用融媒体的能力。

讲座得到党委宣传部、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体育新闻学专业师生,学校新媒体中心和学生记者团记者、编辑,各学院新闻爱好者近百人聆听讲座。(团委    杨蕾)

济南校区
地址:济南市世纪大道10600号
联系电话:0531-89655015   传真:0531-89655012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
鲁ICP备19044059号-1
日照校区
地址:日照市山东路685号
联系电话 0633-8773111

鲁公网安备 37011202001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