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个人成长的良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世界第21个读书日之年,为推进“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5月5日,校团委特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云龙教授作《阅读的艺术》专题报告。团委书记周孟祥主持了报告会,我校师生200余人在综合楼四层报告厅一起分享了阅读之美的快乐。
张云龙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讲座中,张云龙对中华传统文化典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选用中国古籍经、史、子、集中的《十三经》、《二十四史》及《四库全书》、《资治通鉴》、《永乐大典》为例,向师生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历史上同一时期中外名家名著进行比较,交流了如何形成宏观的知识框架体系的方法。相较于网络背景下,“快餐知识”多样化、便捷化、碎片化的现状,建议青年学生博览群书,尤其是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阅读,以史明鉴,指导人生。他强调,大学阶段是青年自我意识从觉醒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为全面规划人生发展蓝图提供智力保障。他还向大家推荐了一生中应该阅读的通识性经典书目。
张云龙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向师生介绍六种阅读方法。第一,谋全局。通过对历史、地理类书籍的阅读,培养历史感和空间感。根据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结合所学专业建立知识框架,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抓重点。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提升阅读品味,感知文学作品的高度,触摸文学作品的标杆;通过阅读学术前沿作品,了解专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第三,勤思考。文学类的作品是人类经验与感情的结晶,阅读文艺类作品要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阅读理论类的作品,要看清问题,理清思路。第四,深研究。通过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理解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真正内涵。要培养自己潜心研究的习惯,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寻找途径予以解答。第五,重应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青年学生应通过阅读将经典作品的精髓转化为观察、思考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成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自发阅读走向自觉阅读,才能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张云龙的讲座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容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为“书香校园”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的艺术”讲座,不仅向师生展现了中外璀璨的文化瑰宝,而且送给大家打开瑰宝大门的钥匙,深受师生喜爱。(团委)